无常即空,空即无常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6
在沙溪半山茅舍的屋壁上,我写了四个大字:“无常即空”,以此表明我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也就是我经过长久的静思和观察、建立在佛禅思想上的一个世界观:无常即空,空即无常。
无常即空,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成、住、坏、灭、空。
空即无常,是无常呈现的最后结果。
从有到无,从生到死,是一个无常演变的渐进过程,最后所有的存在都梦幻泡影一样地归零归空。这没有什么神奇,也无法逃避或改变,只能是经历、呈现和面对。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人看到感觉到的是由物衰情变而带来的哀伤,而觉悟者看到或体验到的是紧迫是珍惜,是无常之变中的一种大美,是空所带来的另样希望和生机。
(2024-4-2,湖城)
让诗禅双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7
诗禅双修是现代禅诗流派成员写作的基本途径和功课。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诗思与禅修的结合,融入一个诗人的日常生活细节,造就一个诗人的生活、生存方式。
诗禅双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诗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将诗思与禅修融为一体。诗人通过内心的静修,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转化为诗歌创作。这样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呈现。
安心即是成就。
在诗禅双修的道路上,诗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成就,更是内心的宁静与圆满。这种修行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追求、探索和实践。
(2024-10-6,黄山国际创作园)
用开放的心态和拥抱的姿态迎接新生事物的到来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8
用开放的心态和拥抱的姿势迎接新生的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每一个现代禅诗流派诗人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说的是世界民主政治的社会潮流。但也可以借指所有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社会发展潮流。
在岁月的长河中,科技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社会的所有改变和发展,都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如今我们站在了人工智能(AI)时代的门槛上。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一个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拥抱的姿势去迎接的时代。正如《心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面对AI的崛起,我们不应消极躲避,而应积极接纳,让科技与人性在和谐中同进共舞。
AI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思维的革命。自动化、大数据模型、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正在重塑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价值观念。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医疗到个性化教育,AI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象是一位无声的智者,默默地在背后支撑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面对这样的变革,有人欢喜有人忧。忧者担心AI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导致失业率上升,生活品质下降;担心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智慧,带来不可控的风险。然而,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一样,AI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一种禅者的态度去审视这些问题,不执着于眼前的得失,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去面对。
作为“诗禅双修”的现代禅诗探索者,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AI时代,也就是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接受各种新事物。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AI协同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人类具有独特的创造力、情感智慧和复杂的沟通能力,这些是机器或人工智能所难以替代的。而AI则在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整合、模式识别、重复性劳动等方面表现出色。两者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要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禅修或创作中,将其作为一个得力的秘书或助手,了解她,应用她。
以拥抱的姿势迎接AI时代,意味着我们要积极探索AI技术的各种功能,特别是在总结性和论述性的文本生成中,大数据模型会有很好的表现。作为主导者的我们,要做认真的最后审读、辨识通稿,避免张冠李戴等一些可能的常规性错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面对AI时代的到来,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强大力量,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AI是由人类创造的,她是在人类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所以她就也有着人类本身的诸多缺陷和倾向性。我们在借助AI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不作分辨的技术膜拜和依赖,从而失去人类独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拥抱的姿势去迎接AI时代的到来。用智慧和勇气去驾驭这股科技浪潮并保持一颗宁静开放的心,共同创造现代禅诗流派的未来。
(2024-10-14,黄山国际创作园。)
不辨之辩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39
在现代禅诗流派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络论坛、微信群或其他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提问。有些提问是善意的,是对于诗禅双修有帮助的,这样的提问,一般来说,我都会就我所知来认真回答,直到对方完全明白或满意为止。但也有一些提问,属于诘难挑衅性质,或者是属于无聊的游戏性质,这样对于禅修或写作毫无益处的提问,就完全可以不去回答,以“不辩之辩”去应对就好。
什么是“不辩之辩”呢?就是不去枉费心思地回答对方的提问,因为不管你怎么回答,对方都不会认可,反而会提出更加刁钻的问题来诘难你。如果你态度或言语上稍有不慎,对方还可能会找出把柄,出言不逊,甚至恶意攻击。如果你与他争论辩说,想要说服对方,就可能引发一场毫无益处也无结果的两败俱伤的局面。
这样的事例,在禅宗甚至佛教的发展史上,也是惯常的。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五灯会元》里的公案故事: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耶?”世尊不对。
又问:“诸法是无常耶?”世尊亦不对。
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
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五灯会元》卷一
这里的“异学”,就是佛教之外其他宗派的学者,有时也称“外道”,意思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文字不多,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甚至复杂。就是这七十多字的一个公案,千百年来,禅门以及学界,对此有着诸多的讨论和解读,但最终的结果,也还是没有结果~~每人都有自己的结果,但却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定的结果。
元代的著名禅僧高峰原妙和尚,对此公案有一个评点,说是“异学有言若哑,世尊无语如雷。”什么意思呢?他说,那向佛陀提问的外道学者,虽能说话,却像个哑巴。而佛陀虽一语不发,却犹如雷霆炸响时那样的震耳欲聋。这当然有佛门中人颂扬佛祖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却也不无道理。
但是,如果要真正明白佛陀为何不回答“异学”的这些提问,就还需要了解一点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些常识。
在《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中,都记载有关于“十四无记”的内容。这“十四无记”,就是佛陀对于十四种问题,不做回答。哪十四种呢?就是:一,世间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二,世间无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吗?)三,世间有常非无常(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幺?)四,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的吗?)五,世间有边(世界有边际吗?)六,世间无边(世界无边际吗?)七,世间有边无边(世界既有边又无边吗?)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界既非有边又非无边吗?)九,是命是身(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十,命异身异(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十一,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还存在吗?)十二,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十三,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十四,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对于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不予回答的这十四种问题,后世僧人给归纳出了这样三种原因:
第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不实之事。
第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
第三.此十四种问题,乃是外道为了诘难佛陀而提出来的争斗之辞,是无益之戏论,对于真实的修行并无用处。
当然,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提问也都是一些古老的哲学命题,涉及到唯物论也涉及到唯心论,争论与诘难,也都是一种在真理的探索发现中很正常的学术现象。
但是,作为一种带有哲学思辩色彩的宗教流派来说,它不是单纯的去研究学问,而是重在解脱现世痛苦的修行。所以,讨论时间与空间以及灵魂这样不能实证只能推论的玄虚问题,是浪费时间精力的,是对于了脱生死毫无益处的。
对于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也是这样。对于那些意在诘难争辩论输赢的提问,不去作答,这不是服输或软弱,而是一种超脱向上的智慧。
(2024-11-16,黄山国际创作园)
略论现代禅诗的先锋性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40
对于现代禅诗流派是否具有先锋性?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现代禅诗虽然具有现代诗的现代形式,但内在的体现或表达重点在禅,而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于传统文化的性质。还有旧体禅诗,对现代禅诗的形成和发现,也影响巨大。而旧体禅诗也属于过去的、传统的部分。所以,就认为现代禅诗不具有先锋性,起码是先锋性不足,等等。
这些认为现代禅诗不具有先锋性或认为现代禅诗先锋性不足的论者,在我与他们的接触和讨论中发现,这些论者无一例外都是根本不懂禅或者是对于禅一知半解的人,他们的看法完全是一种基于惯性的想当然。他们懂得一些现代派艺术和诗歌的理论或方法技巧,而对于现代派诗歌的精神实质和源头及发展,也是知之不多。如果他们真的懂得禅,懂得先锋诗歌的精神实质,相信他们就不会再这样信口开河。原因何在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被现代禅诗流派确定为根本依据的禅,在于禅是最具有东方性质非逻辑反权威和实验性精神的一种哲学,是一个论辩色彩很强的文化体系。而现代艺术包括诗歌在内的先锋精神,也正体现在其反权威的探索性实验上。所以,对于欧美出现的各种先锋艺术流派,如果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或研究者,就都可以从中国的禅宗公案中找到源头。至于中国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所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先锋实验,又多是抄袭模仿欧美的样子。这是一个可笑的怪圈。欧美的艺术家们从经由日本传过去的中国禅那里寻找灵感和动力,而中国的诗人或艺术家却在模仿欧美所谓的先锋艺术时,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麽?在模仿谁?这就像一个人睡在金库中,却在梦中去抢劫一个辛苦耕种的贫穷农民。
写到此处,还是让我来简单说一下什麽是艺术的先锋性,它的具体特征在那里?我觉得,艺术包括诗歌的先锋性,首先就是其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中的反叛性和实验性。
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艺术,是死的艺术,无论看上去再精美,都已经是失去了生命力的东西。而只有敢于打破旧的规则形式,甚至更新灵魂细胞的艺术,才算得上是先锋。而这种打破和更新,由于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图谱可以沿袭的,所以称之为实验。但凡实验,就有成功或失败各自一半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常识,不需要论证。由此可见,所谓的先锋艺术,就是在成功与失败各占一半可能中的一种探索性实验。而现代禅诗的先锋性,就是在“禅为根本”这个前提下各种诗歌结构或语言组合形式的现代性实验,是对于固有诗歌形式的解构与重构。并且,这个探索性实验,是一直在路上的状态,是永不停歇的状态。实验性写作是现代禅诗另一大显著特征。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与形式,以探索诗歌表达的无限可能。
在现代禅诗的探索性实验中,“具体诗”与“视觉诗”的出现,为现代禅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诗通过直观的形象与声音,传达出深层的哲理与情感;而视觉诗则利用文字的排列与空间布局,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而这两种新的写作形式,都是“呈现”和“细节”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禅诗流派,没有地域上的限制或障碍,她是世界性的一股清流。在当下的全球化背景下,诗人不仅要汲取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还要广泛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造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现代禅诗作品。
此外,现代禅诗在主题上也展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除了通常大家所关注的自然、心灵、生死、无常等主题外,现代禅诗还涉及到科技、城市生活、生态环保、心理医疗等现代社会热点问题。诗人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思考与表达,传达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现代禅诗将以其先锋精神与实验性写作风格,在当代诗歌领域中独树一帜,静默前行。
(2024-12-8,湖城)
建一座现代禅诗院
——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41
建设一座现代禅诗院,是我曾经做过,但后来却失败了的一个现代禅诗流派探索走“诗歌实体”道路的一个实验项目,我这个失败的项目在云南大理沙溪古镇通向深山的茶马古道上,叫“现代禅诗院”,也叫“半山茅舍”。这个项目是租地建造的。租的地有一亩多不到两亩,租期20年。由于是在半山之上,当时的茶马古道车不能行,所以建筑所用的砖木水泥等材料,都是靠人背马驮上去的,增加了很多建筑成本。不过,从筹建到动工,得到了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和诸多僧俗朋友的支持。研究会同人里面,支持最多用心最切者,莫过石上硫了。他不但将工资的一部分捐助了,还数次上山,亲自体验。甚至在现代禅诗院因为牵扯到一个环保事件中,遭遇地方当局刁难被迫搬离的时候,也是石上硫不远千里前往助力的。
在云南沙溪现代禅诗院建设之后的2013年,碧青也在河北迁安的教场沟山中一个当地诗人开办的生态农场,做了个合作性质的实验项目,叫做“现代禅文学院”,整整一个北方四合院的规模。在举行挂牌仪式的时候,我与奥冬、石上硫专门前往,还在那个院落的大炕上,睡了几个晚上。当然,这个项目最后也在缘聚缘散中走入了无常的序列。
不能持续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譬如经费,譬如外在的干涉或制度上的限制,譬如个人的境遇变化等等,都是致命的。
但,为什么十年前作为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的我们,要发起这样一个实验性的行动呢?当然是为了给所有想要安心从事现代禅诗写作的诗人一个“诗禅双修”的地方。说得复杂点,可以说出诸多很冠冕很堂皇的理由。说得简单点,就是这样。
其实,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就是向禅僧们学习,为自己和同人建造一个可以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场所,当然也可以叫做道场,也可以叫做兰若。在这里,几个或者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修禅写诗,可以编辑刊物,撰写著作,也可以经营商业,也可以种茶种菜,过一种超然恬淡的修学生活。并且,由于心无旁顾,衣食有据,交流方便无碍,再加之一种仿照禅宗寺院的驻留交流模式,就可以将一个以“诗禅双修”为宗旨的诗歌流派在时间中传承下去。这个实验性质的项目,我们失败了。但这又是有意义有可能成功的一种实验,所以,我直到现在,依然不能放弃这样的一个愿景。如果可能,我愿意再次实验,再次尝试。即便再次失败,也是无所谓的。
当然,也可能在我的此生,已经没有这样的一个机缘来完成这个愿景了。但我相信,此后一定会有人会接过我这个愿景,去完成她,完善她,让她不仅在中国的土地上,而是如同禅和诗歌的踪迹,在世界所有的有缘之地,都矗立起来,生长起来。
不过,我想,我的这个愿景,想要成功,是需要有所选择的。不单单是人文的环境,还有最为重要的制度性环境。假如当初,如果我与碧青拥有的是自己可以长久持有并做主的土地和建筑,去做这个项目的实验,失败的可能也会有,但会小得多。所以,选择制度环境合适的地方,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考虑国内国外的多种现实和历史因素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地选择,或者说可以持有这样的一种思路:
一. 在国内可以与现有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寺院合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独立,联合,分支,依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达到建成一个诗禅双修的场所目标即可。
二. 利用废弃小学校、幼儿园、农舍、工厂车间等闲置场地空间,进行改造利用。
三. 可以进行主题性商业经营模式,譬如“现代禅诗主题客栈”、“现代禅诗主题茶馆”、“现代禅诗主题餐馆”、“现代禅诗主题性碑林、雕塑、装置景区”等。
四. 机缘成熟时,更可以选择在国外购地或利用闲置场所改造的方式建造现代禅诗院。方式上可以借鉴一行禅师在巴黎郊区建设的禅修中心或星云法师在台湾建设的佛光山等。
五. 甚至可以注册成立公司,进行有益于诗禅双修的高科技软件开发销售等。
目标确定后,具体的达成方法和方式,可以因事因时因缘而动,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能进入花园的所有门,都是可以尝试着推一下的。
(2024-12-16,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