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訊
●旅居多明尼加的越華詩人王貽高於 6 月 1 日在台北病逝,享壽 76 歲。
●洛杉磯詩人畫家、新大陸詩刊名譽編委李雄風於 6 月 13 日病逝,享壽 79 歲。
●詩人鄭愁予、新大陸詩刊顧問於 6 月 13 日病逝美國康州,享壽 91 歲。
●由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與“野薑花詩學詩社”共同主辦,今年五月中旬起,每週與您線 上相見的“華野之間―― 2025 現代詩名家講座”唯一實體場已於 6 月 22 日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成功舉辦。
●美國華裔詩人張明皚(Victoria Chang)近日在紐約公共圖書館與非營利機構“灰光燈”合辦“世界詩歌沙龍”朗讀會現場時,表示自己雖用英語交流與寫作,但中文卻也是她一整個身份與世界觀的延續,中文語言的 節奏與音韻影響也滲入她的詩作。座中有人認為“她成為美國桂冠詩人,是早晚的事”。

編輯筆記
陳銘華
當前中文詩壇創作以分行詩為主,其中大部份 都是採用散文句式構成。人們普遍認為,分行的 好處在於可靈活運用長短句,透過視覺與語感上 的停頓,營造出節奏張力,如同呼吸牽引情緒與 語意起伏,增添閱讀層次。然而,分行畢竟是一 種形式,一旦拘泥於規範,運用失當,反而可能 破壞語意的流暢與連貫,使詩顯得刻意晦澀,削 弱其內在張力與感染力。
散文詩(prose poetry)則將節奏與意象隱於詩 句的肌理之中,自然連貫、如行雲流水,順勢推 進。標點掌控節奏,語辭經營讓情緒在段落間緩 緩堆疊,不倚賴形式,而專注於語言本身流動的 張力,自由開展敘事與象徵的雙重深度,於不著 痕跡處營造出“內在韻律”。當然,若文字不夠 凝練、象徵性薄弱,易淪為散文;沒有了分行輔 助,讀者也須自行捕捉隱藏節奏,理解門檻相對 較高;若加上結構鬆散,難免意象蕪雜,失其焦 點......但分行詩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嗎?
可見,分行與否,形式皆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侷 限創作空間。詩之優劣,比較中自見高下;詩或 非詩,也唯有置於比較中,方能顯出真容。編者 將散文詩名為“非常詩”,並每期設立專頁,盡 可能發表作者自認為散文詩的來稿,旨在推廣一 種新的概念:詩、散文、小說乃至其他藝術形式 之技巧,皆可自由交融於詩中,不拘一格奔放馳 騁,既寫人所能,也寫人所不能。不亦樂乎?
秉承本刊一貫原則,除原著引用、書籍刊物、 團體機構名稱外,來稿“詩歌”一詞一律更正為 “詩”,不願刪改者,請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