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象|南北对谈录(上篇)
(2021.4.27一一2021.5.6)
老象:
南北兄好:可否以微信对话方式,在我俩凑缘之时展开一番讨论,算作一种机缘呢?微信对话有切实感,随时可发,不论时处限制,可长可短,可停可续,方便随意,最后修订各人所说,共同定稿,即可成网络时代理论一种新形式。兄以为如何?
一一老象2021.4.27
南北:
这样颇好,赞同老象的意见。我们慢慢聊。
老象:
关于现代禅诗,我虽一直在群,但总被尘缘滚热的其他群牵扯,心里羡慕你们还来不及,哪里敢乱发一言。直到前些年,才渐渐远离世间所谓先锋前沿,转向更高精神层面的前沿先锋,现代禅诗也顺理成章成了我主要注目的诗写场域。但仍然多是闻,连思也不够,更勿谈修了。
故这里只敢与兄作个别交流,因与兄有私交,话题又是兄最擅长的现代禅诗写作;我近年早已远离了所谓“先锋前沿”评论,转向个体截获的“字诗学”纯理论寻思,此“字诗学理论”已大致成型,初具系统乃至体系化构形;虽不失当代华语诗现场历验品格,毕竟仅为一种“个体诗学”,罕为人知,尚须不断修持完善;初稿20余万字及大量论记仍待整理修订,离成书尚远。今受兄邀请参加“现代禅诗实修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兄创作与理论双臂伸展,我只能就一点理论创获与兄交流了。说得对不对,兄定会教正。
一、“诗禅双修,禅为根本。”这是我读兄之诗论印象最深最为认同的理论纲要。确实切中现代禅诗写作的整体症状与关键之环节,堪称字字实切;从中透露出自身体悟及长年的观察、寻思与感悟,来之不易,理当珍惜推行。
虽只八字,如何实现开展的有效性,是否现代禅诗流派践行时面临的基本问题?
南北:
是啊,老象兄。这几天也是事多,就放下了。“诗禅双修,禅为根本”,虽只八个字,如果要真实践行做到,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了,甚至一辈子也不够。将诗写好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再要把禅修好,那就更难。而且,即便你把两样都修好了,后面还有个二者融合的问题。当然,这就完全看修行写作者的悟性和心性了。作为现代禅诗,最后也就只能是由作品说话。我自2006年在成都开始写作《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很多篇幅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但最后还是要落在禅上。禅修不好,没有悟性,也可以做个诗人,甚至是知名著名诗人,但与现代禅诗,就没有什麽关系了。现代禅诗流派成员,一直以来,是以现代禅诗研究会为基本架构的。也就是说,是以研究会成员为骨干的。当然,研究会成员也是有进有出,不断更新变动的。2018年初,还进行了一次解散重组,来解决涣散缺少凝聚力的问题。所以,这里指的研究会成员,就是现有的15人。5月中,我们在湖北的东方山和黄梅五祖寺,有一场现代禅诗流派的研讨会,是继2019年河北邢台大开元寺现代禅诗研讨会之后,与禅门寺院的又一次合作。这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能让现代诗歌与现代禅寺、现代诗僧有一个切近的互融交流,让现代禅诗成为禅宗寺院的一种弘法方式。
老象:
很喜悦南北兄回应的诸多信息,赞叹之余,姑且以一个“合”字,谈点感知吧。
合,这个字象在我的“16字诗学”中,含“整合、统合、融合、通合、织合、组合、切合;分合、断合、舍合、重合、包合……”多义。正好与兄的融合观作三点理论探讨:
一、禅诗之写作如何融合;
二、现代禅诗流派的分合;
三、禅修如何与个体切合。
一、你之“八字纲要”准确贴切,只要真作“诗禅双修”,融合就会顺乎自然,显现出融合的各级质量与各种层次和类别。例如“清贫内部的花朵”,仅标题就诗禅相融,从诗的角度看,语词之间满是诗性张力;从禅的眼光品味,其现代诗语直指一种内心修持:那“花朵“以“清贫”为萌生基地与氛围,“贫“与“清“两字大可以“禅”玩味,这里就不多说了;花朵,似乎呈现静态,又仿佛显现着开放的进程:朵,到了什么程度?是尚未盛开?还是转向萎谢?萎谢之后是否转向“果实”?这便联想到花朵属何种类了。花谢为止与花萎果生,是否诗与禅的分野?更是诗人与禅师的揖别?若非强调“禅为根本”,花显即喜,自以为得似的“花谢花飘飞满天”就太轻而易举了。这大约也是我多年阅读不少当代华语诗人俱不无“禅味”之诗作的所见罢。这些诗也可说有某种意味的诗禅相融;况现代禅诗派的许多佳作,不是也有不同程度的诗与禅相融幺?故“融合“当不在〝诗禅双修〞之“后面”,而是同时同步吧?只不过融合程度不同、层次不一而已。这也涉及到第二点,“现代禅诗流派的分合“问题。
南北:
老象兄能将一种现象提炼上升,我不及也。我在现代禅诗研究会重组后,在制度设置上,保证每个成员不但是团体中的一员,更要是一个独立作为的自己。我告知所有人,你们每人都可以用研究会之名,代表研究会对外活动,发起项目,开设平台和论坛,或者自办刊物。希望大家都有个自己的“道场”。你可以与研究会相关,也可以无关。就像各人的会员身份,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身外之物,如履如冠,如船如筏。我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制度性设计,就是想要避免一般文学,特别是诗歌流派群体中,兴起之后就忽忽而亡的现象。有的是一人亡而众亡,有的是内讧中消散。每个人都能独树一帜的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人人都是主人。
我认为,只有真正具备独立精神和人格的人,纔会真正与一个自己选定的团体相融,尊重并且投入。这也正是禅的精神在个人品格上的要求。诗禅双修,不是口号,不是标签,而是要落在很多具体的行为上,落在细节上。立足当下,才能对得住过去未来。
老象:
对于现代禅诗派如何开展,南北兄竟然期望其成员个体可自立门户!若当年垃圾派领袖老头子(皮旦)有如是胸抱,则不会有凡斯等一帮干将毅然出走,另扯垃圾运动旗号造成垃圾派分裂的内耗自损,使一个独特的流派元气大伤。这种现象悖论性地表明:愈鼓励独立愈有凝聚力,愈搞个人控制倒难免离心离德了。评说当今诗场流派得失足以成为现代诗史的有趣课题,后人想必不会放过。由此,咱顺势转向上文之二、“现代禅诗流派的分合“话题吧。
现代禅诗派已公认为成型的流派,相当难得。禅诗写作从古到今不绝,历时性地看,也可说形成了一种有独特“诗统”松散性诗写流派;但共时性地看,尤其是面对禅风衰落的现代社会,居然有一个稳健发展的”现代禅诗”成型于当代,这得有多少要素的因缘和合呢?转脸看,2012年名号当今诗场的所谓“十大诗歌流派”,其中即有名不符实的;命名与实际是否拍合而“名实相符”?少人在意便多见不怪了。严格的文学流派并非任意的拉帮结伙,这里暂不讨论形成流派的若干要素,也暂不对流派、诗群、团伙作实质区别;但起码,一个流派须有领队主脑的撑持、整合、引向;所有成员之诗观与诗写倾向一致;文本面貌有大体相同的特色。“现代禅诗派“无疑是名实相符的。
多年来南北兄方向明确,思行并重现代禅诗派的稳健开展,颇见成效。但似乎也存在某些可以斟酌的可予考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说,“禅修不好,没有悟性,也可以做个诗人,甚至是知名著名诗人,但与现代禅诗,就没有什麽关系了。”此话便须加理论辨析:其中包含了人(成员)与诗(禅诗)的分野,当以何理念整合。我理解南北兄以此强调“禅为根本”宗旨,离禅必偏、离禅必异。不过,若以“禅修不好,没有悟性”,便断然“与现代禅诗“就“没有什么关系”地切割,是否会限制“八字宗旨“的弹性和开放纳受的张力呢?
禅诗写作意味着踏上较高精神层面,“现代禅诗“的贴切命名与切实倡导,便于吸引有缘诗者,于当今浮躁诗场不断拓垦宜人向往的清凉绿洲。只要愿意进入“现代禅诗”之场域,无论是人或诗,是临时还是长久,甚至浅尝辄止;无论属何层次、类型、状态,似乎都应纳受,同时允许来去自由。只要遵行“八字”宗旨的底线,“现代禅诗派”就会流动张合始终充满活力而不失其特色。
南北兄念念不忘“禅修”向高层次高境界提升的大愿大行。不断地探索尝试,让现代诗歌与现代禅寺、现代诗僧切近互动交流,合作互融,无疑体现了现代禅诗写作之“禅为根本“。这种融合方式的倡行,让“禅修“的真修实悟,成为现代诗写的切玉利器;现代诗人若真能“入禅修为”,当可望禅光透射为人生添彩。南北兄期望“让现代禅诗成为禅宗寺院的一种弘法方式”之愿想,不失“禅为根本”之善巧。这牵涉到第三点,禅修如何与个体切合?也是我困绕至今没解决好的。何妨借此机缘说点意见请教:
禅修正视个体差异,境界高低全凭“智者各别内证”;不必多说。但涉及与诗结合的更高层次更切合的禅境追求,南北兄可否考虑过在“现代禅诗”基础上再加命名,更进一步地分合式导引?换句话说:即将“现代禅诗”的“八字宗旨”作为广纳有缘的理论基础,将“现代禅诗派“根植于世间;在此基础上,南北兄再倡导切合进级的带超越世间性的写作主张。(可参考传统的“道情诗”写作,当代区别于周非非、杨非非的蓝非非原教旨非非主义写作一一此话题以后可略作展开;)依我这些年向高人的请教,寻思与斟酌,个人从“字诗学”视角,将纯粹的现代禅修诗写,暂且命名为“性道诗”与“道性写作”;理论引向“超越时空”的高标。“性“与“道“两字,在吾之字诗学理论中具统摄意味;道,还可作动词:道性。而“性“中包含自性、空性指向,当为“总持”。这要具体结合诗写取向与文本表现,才便于阐释(2021.5.4
南北:
我们在微信上这样的聊天,聊诗聊禅,最终归到现代禅诗这个主题上,真是缘分。我可能对于纯理论的概念性问题,会比较回避,而是习惯于用家常务,说家常事。其实,现代禅诗于我而言,就是一件很家常的事情。也许是人入老境,考虑的问题便于年轻时不同。我这几年考虑比较多的,是现代禅诗是否能够长久传承的问题。一种手艺,一个流派,想要传承下去,首先是人们还需要它。这个我倒不担心。禅与诗,都传几千年了,大概有人类存在的世界里,都不会断絶吧。但在流派脉络上的传承,就很需要考量了。这个,不需要看历史上的诗歌流派,而是要看要借鉴历史上的禅宗流派史。
老象:
谈到现代禅诗能否实现“流派脉胳”的传承,这个话题,涉及到字诗学理论两个诗史观照概念:诗统与诗脉。一般世间法中的诗统与诗脉,通常由后人据史实梳理并作阐释。但诗统与诗脉之于“现代禅诗”,却独具其佛法共性与个性化教理的特殊。其体现何在?表现如何?或许后人看来会较为清晰;也不难理论总结。不过是否与创始人的初衷一致,恐怕要另当别论吧。马克思不是曾愤激地说:“我播下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那么,“现代禅诗”的“龙种“是什么?内含些什么?怎么播撒或栽种,才能保证其统与脉之传承不失初衷之“正“?这三个问题,想必南北兄心中已大致有谱了吧?即便以嗑家常的方式说出来,必是有益诗界,首先是利益“现代禅诗流派”的好事,不仅仅是满足“一新耳目”的好奇心而已。
南北:
象兄好。你说的情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受各自的认知观念甚至名闻利养的驱使,将原初的思想修正改变,甚至进行颠覆,都是可能的。纵观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今天传播的佛教,无论理论思想还是修行方法,又有多少被保存?不过,佛教的无常思想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无常便是正常,变化便是希望。曾经,我想采用禅宗流派的字辈谱系的方法,也就是师徒相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传承的问题。不过,这在现实中也有点问题。佛教宗派的传承是以寺院为物质基础的。也就是说,你教给后人弟子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号,还有寺院建筑、土地收入等。但这一点我们不容易解决。我和碧青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分别在云南大理和河北迁安建立了现代禅诗院和现代禅文学院。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都没能坚持下去,也就无所谓传承了。后来我就想,如果禅宗寺院体系中人,写作现代禅诗,并将现代禅诗作为弘法的一种方法,是不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老象|南北对谈录(下篇)
老象:
“现代裨诗派”终于走向现代僧人直接参与导引的“以诗布道”,老象即此合十,随喜赞叹!一一“现代禅诗”写作沿循“八字宗旨”面向未来的修持举措,可望如理如法,始终于正道行持也。
我极感兴趣的,是南北兄最后言说中透露出的理论信息:“现代禅诗”写作有了“一般写作”与“特殊写作”之区分;即表明“现代禅诗流派”中的禅诗作者包含了两大层面:基础层面与中心层面。这既是自然的分野,亦为正常的显现,我感兴趣的是:该如何对这样的“分”与“合”作清楚的理论阐释呢?这个问题,咱俩暂且放下不作讨论,毕竟,更多的有缘者结合自己的“禅诗“写作参与寻思,或许更有意思。
南北:
嗯,是啊。要说明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清楚的。但也可以简而言之,就是整体的阶段性和个体的阶段性,都是不同的。这也是无常的一种呈现。但变化又可分为正向前行与逆向后退两种可能。这都是事物发展中的常态,也是我们认知中的常识。
老象:
有南北兄这番话,我俩这一席随缘性讨论大约可以划句号了。当然,许多话中还潜藏着极大拓展的论题,涉及无限与无穷,靠言说方式已是无从、无法、无奈了。如果说,诗总不离语言,尚可说、必说、不妨大说特说;禅,毕竟是不可说、说不清、说不了,而须离言绝虑去真切体会的。那么,诗与禅结合的禅诗,尤其是现代禅诗那究竟之境,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呢?
何谓究竟之级别境界层面的现代禅诗?不妨看人们熟知的三种境界:初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境:看山仍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的“看“,落到禅诗上即作品,是看文本;把“看”字换为“写”字,便指禅诗写作的三级层次了。
”现代禅诗”进入五祖道场,可喜可贺!可实际体会中国禅宗教法了。东山道场曾有两位大师神秀与慧能各以诗偈垂示千古,当今现代人已罕见禅宗大根器者,若能切实遵行神秀大师主张的渐悟法修持,已经很难得。不过,明明有慧能大师的顿悟教法在,现代禅诗是否有雄心一窥其妙呢?换个比喻性的说法:当今“现代禅诗”已经越过全球性的精神沙漠在“天山”脚下开辟出一块绿洲,但离那一片“水晶草原”与那一座“喜玛拉雅”(俱为蓝马之喻)犹有可望未及的距离。
这些年,我认真阅读过“现代禅诗”写作中南北兄等提供的理论随笔与优诗作品,我也浏览了洛夫、周梦蝶,研读过李青松的长诗《我之歌》;海上、西娃、吴若海……等等的禅性(叫佛性、灵性、道性、自性……又未尝不可;同出异名而已,何必拘泥单一命名)诗作,感觉俱已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诸多佳趣,然始终未见禅宗法脉相应的“开悟”之境那“自性敞亮“的现代诗表现。
最后,读到了蓝马的《竹林恩歌》。终于领受了禅性现代诗写的“明心”之作;作者是否“见性”?是要大善知识才能“认证”的。蓝马告诉我:有禅学法师读了他的“前文化理论”说:就是禅宗。
我对此一再寻思,为何直悟“诸佛妙谛非关语言文字“的禅宗,却留下太多的公案及论说著述?这与《金刚经》言佛以语言说法即为谤佛应当相通吧?佛法显现的层次因人而异,以语言说法或拈花说法皆视根器对境不同而方便善巧各异而已。凡夫如我,离开言语几乎寸步难行。那就继续在“指”上望月吧。
老象尚未完成的字诗学理论,不过是提供几块通向蓝马之原创性诗文的桥磴,如是而已。(2021.5.6
南北:
关于蓝马的前文化理论,在《非非》刚创刊的时候,我读到过,只是时日太过久远,基本也都淡忘得差不多了。不过,依稀记得他文章里面可以寻到些许禅宗思想的痕迹。譬如“非非”这两个字,就是《金刚经》中否定之否定的式样。但蓝马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否有禅学背景,不得而知。我在成都几年,与周伦佑倒是有过几次相遇,蓝马则从没见到过。
关于我们的这次对话,我觉得很有趣。基本上,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个也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各自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不同,所思所想更不同,所以各抒己见,各说各话,更能彰显我们的对话是平等而自由的,是没有预设前提的。
这次东方山、五祖寺的现代禅诗笔会,我会见到两位诗僧,或者说是佛教界的现代禅诗诗人。一位就是为这次活动具体提供场地和食宿条件的正慈法师。二十年前,我们在东方山上曾有一面之缘。但知道他写现代禅诗,还是晚近的事。他现在是五祖寺等好几个寺院的方丈,又是中佛协副会长,湖北佛协会长,而他的现代禅诗写作,则自然随性,不拘一格。另一位,则是我们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印清法师,是山西某寺院的住持,还是慧远诗社的社长。印清法师加入研究会时间也不算长,但写作很勤奋。他的诗基本是“现代偈语”式的,有点“以诗布道”的意味。他们都有自己的寺院道场,并且都年轻,所以,如果他们能够坚持前行,那么现代禅诗流派中的诗僧队伍,就一定能壮大起来,而对于现代禅诗的未来发展,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弘传力量。在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有知名度很高的现代诗僧出现,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国,翻译成各种语言。但他们基本都是写诗后才出家的,有的出家几年又还俗了。譬如美国的加里·斯奈德。
并不是我对于一般诗人的现代禅诗写作没有信心,完全不是这样。历史上的诗佛王维,就是一位在家的居士幺。白居易也是居士,苏东坡也是居士,还有李清照、朱淑真等,都是居士身份。但从传承的角度上说,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传承方式,无疑是最成功最可借鉴的。所以,我觉得,如果现代禅诗能扎根禅宗寺院,将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双向发展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不多说了,附两位现代诗僧的短诗各一首,作为我们这次对话的结语。
经行
作者:正慈
春光
在树梢上
雨后的绿植上
波光粼粼
偌大的乡野
空旷竟无他人
独留下
我
老石桥边经行
春的暖意
作者:印清
清明时节
圣洁花瓣纷纷飞舞
迎客松刹那
白头,丛林鸟鸣如阵
雾岚释放
透骨的清寒,凝成
鹅毛,慈悲喜舍
给杨柳春的暖意
七情六欲瞬间融化
雨露濯洗不垢不净
心,拈花一笑
忽然,此岸,彼岸
老象:
感谢南北兄给予的这番对话机缘。特别的是“现代禅诗流派”与现代诗僧联动的信息,无疑提供了新时代现代诗场大乘精神化现的生动例证。
与南北兄讨论过后,“大乘精神化现于现代诗场”这种现象更加明晰了;90年代诗人李青松以八年时间任性随机写了一首175节的六行体长诗《我之歌》,引起了资深现代派诗人痖弦的关注,对李青松作过一番大篇幅的访谈。这是否表明大乘精神普化众生并末废弃现代诗场这一特别场域?而显现的根器各别,使命各异?
蓝马的前文化理论,蓝非非的原教旨理论系列及现代诗写作,我亦如是观;最近重读《竹林恩歌》组诗40首,疑其当为皈依佛门之后的大彻大悟之作。加上阅读他离开当代诗场后所写的《佛法与幸福》等专著,再回溯他80年代的理论著述,终于对“大乘精神”如何通过一种个体方式“各别化现”有了更确切的认知;所谓“前文化“与“蓝非非”的“还原”式理论系列,亦可视之为大乘精神于新时代现代诗场化现之一吧?可惜80年代的评论大多懵懂;被周伦佑的后非非遮蔽了。
经过研索,我认同蓝马对早期非非同道“蓝红白“一分为三的区分:蓝非非、周非非、杨非非,是老象的个人认知与命名;在何为“非非主义”的理论辨析上,据我阅读所认:周伦佑对“非非”的十多二十种解释,远不及蓝马的三个字:“断二边”。
当初蓝马为何要一再鼓动周搞“诗流派”?一旦与周共同确定“非非”命名之后,为何焕发那么惊人的理论激情?诗文并举的蓝马,可惜当年人似乎没有一个人真读懂了他的长诗《世的界》,尤其是一整套论述“非非主义”写作的系列文谱。我也是最近才认真研读,大感惊讶的。蓝马的那篇《形容词与文化价值》,堪称淋漓尽致阐释其“还原论”杰作,结尾揭示出“形容词还原的指标”是:“离言、离我、离相”;此文的目的很明确:“目标不是人权,是天才权。”推出一车清水供大家享用,是他对“非非主义”真谛的比喻;可有人只是扯去了车上插的那杆非非标旗,只要旗号不要原装净水解渴解乏滋养身心,岂不可惜?
早期非非诗派为何分裂?蓝马说得很有意思:非非是一条船,上船后才发现各人的去向目的不同,下船的码头自然不一样了。进入九十年代,蓝马离开了当今诗场,销声匿迹;我是2010年去成都逛一家出版社偶然得到《蓝马圆来诗文集》,方知蓝马已入佛门,很惊喜,但找不到他;回家后读其《长歌集》(后改名《竹林恩歌》)惊叹不已;再去看蓝马博客,只有两三人关注。第二年去成都时,暗忖一定要找到蓝马!辗转询问了好多人,最后与蓝在一个茶棚漫聊了许久,他招呼我一顿素歺,送了我他出版的几本书,对照众多文人包括我在内,蓝马在交谈时多是认真地“倾听”。就此打住,也引蓝马一首近作,结束咱们这番缘说吧。
秋心
整个天空都神智清明,到了
全盘流露出深不可测的湛蓝
所有的问题,所能有的全部问题
看上去已经通通解决了——
不是想通了,就是想穿想透、想明了
剩下——1宇宙的蓝,和
大于1宇宙的——空
这就是秋天
成熟的不只是万事万物,还有——
容下万事万物之后,依然保有无限余地的
——心——
它成熟的余地,永恒>1宇宙的蓝
2020.11.16
(以上对话,南北兄可再斟酌反馈于我,最后共同敲定。)
老象|南北对谈录(续篇)
南北:
老象兄,读了你最后的一段话,也勾起我对于非非以及周伦佑等往事的一些印象。老实说,非非作为诗歌流派,从流派三要素(领袖、理论、信众)的角度去判断,是能够成立的,没有问题。但这没有问题里面却大有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以周伦佑为代表的所谓非非主义,他们提供出来的作品与具有否定之否定性质的前文化理论,几乎毫不相干。也就是说,作品没有体现作品,理论对这个所谓诗歌流派中的写作者也没发生作用。周等提供出来的所谓非非作品,你可以贴上随便什麽标签都行。我在成都的里面,就有知道内情朋友说,周出的几期《非非》,作品来源大多是从其他看到某人的合自己口味,就剪切过来,这作品和作者于是就成了非非的人。这里面不乏一些当时的实力诗人。那麽,这些人为什麽不公开反对?大概很多诗人都是如此,你拿我的诗去用就用吧,反正也不赔钱。你说我是非非就非非吧,反正也不纳税。但最后虽然周扛着非非的大旗,也算是功成名就,但也到了山青水尽不能继续的田地。由他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对于现代禅诗派的走向发生担忧。现代禅诗流派成员中,也出现了这个情况,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觉得符合自己的口味,就冠名为现代禅诗或禅意诗,去说去评论。如果这诗的作者无名还好,如果这诗的作者是已经知名或者著名了的,就难免给人一种联想了。我在这里批评周,但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一身冷汗啊。
老象:
南北兄能如此反省“现代禅诗派“,大可欣慰。私下,我听成都诗友已把周非非定为“团伙写作”!如你所发现的,周非非貌似流派,其实缺了最具流派标识的一条:思想倾向与诗艺术表现的大体一致。以这个基本标志检验,很多自己声言的所谓流派都会捉襟见肘!幸而“现代禅诗派“不在此类,称得上名符其实。
老象:
准确些说,是流派成员的思想倾向与流派作品的艺术成色大体一致。
南北: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深入思考和讨论,我们的这个对话,恐怕是想收都收不住了。我刚纔认真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周非非有拿来主义,我这里也有拿来主义。貌似相同,但细想又不一样。周的问题,是他本人不是非非理论的建立者,甚至不是理解者和阐释者,当然也不就不可能是忠实的执行者,他只是借用了非非的旗子。所以,他基本是没有理论指导,自然也就没有标准。所以他以及他网络的人员,作品与理论毫不相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蓝马作为非非理论的奠基者,却长期的不在非非活动的现场,他的理论被悬在空中,没有落地,更没有被诗歌在实践中作用和检验。他本人基本属于隐退状态,而他自己的作品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理论?因为我没有读到过他的作品,所以不得而知。现代禅诗派在刊物和出版的书籍中,也拿来。但这个拿来的东西,基本是可以验证的。禅的思想和意趣,有没有,大多数人可能说不出个一二三,但也都能够感觉到。也就是说,所有的选取,都是有一个大致标准的。2021-5-11
(本对话录为 第一次公开发布。2022-9-15)